長痘痘後,為什麼就會留疤?不只是內分泌!痘痘肌缺乏這5種營養素更難修復

長痘痘的過程是這樣的:皮脂分泌過多 → 毛囊阻塞 → 痤瘡桿菌(Cutibacterium acnes)大量繁殖 → 免疫細胞釋放發炎物質

長痘痘後,為什麼總就會留疤?簡單來說,長痘痘的過程是這樣的:皮脂分泌過多毛囊阻塞痤瘡桿菌(Cutibacterium acnes)大量繁殖免疫細胞釋放發炎物質。如果發炎太嚴重,導致真皮層的膠原蛋白流失,就會留下凹疤;如果黑色素細胞被過度刺激,則會形成色素沉澱。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拆解成三個階段:

  • 發炎滅火:抑制發炎反應。
  • 結構重建: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。
  • 屏障鎖水:強化皮膚的保護層,減少水分流失。

    鋅和維生素 C 負責「滅火」,膠原蛋白負責「填磚」,賽洛美負責「抹灰泥」,而硒和穀胱甘肽(GSH)則像是「防護漆」。

這三個階段,分別對應著五大關鍵營養素的協同作用:鋅和維生素 C 負責「滅火」膠原蛋白負責「填磚」賽洛美負責「抹灰泥」,而硒和穀胱甘肽(GSH)則像是「防護漆」

五大關鍵營養素功效與建議劑量

營養素功能實證亮點推薦攝取量
維生素 C幫助膠原蛋白合成、促進修復;抗氧化、淡化色素沉澱搭配口服多酚類持續 8 週,皮膚氧化傷害下降 22%每日 500–1000 毫克,餐後分 2–3 次補充
抑制油脂分泌、抗菌抗發炎連續補充 12 週,痤瘡病灶減少 20–35%每日 15–30 毫克,勿超過 40 毫克
膠原蛋白幫助凹疤修復、提升皮膚平滑度對照實驗補充 8 週,彈性提升、皺紋減少飯後或睡前補充 2.5–10 克,搭配維生素 C 效果更佳
賽洛美(Ceramide)修復皮膚屏障、維持保濕每日補充 12 週,含水量提升、細紋減少每日 40 毫克
抗氧化、減少自由基、保護肝臟與淡斑每日 100–200 微克,勿超過 400 微克

1. 維生素 C

  • 角色功能:維生素 C 是羥化酶的重要輔因子,能促進第一型和第三型膠原蛋白的交聯,幫助皮膚組織的修復與重建。同時,它也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,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,有助於淡化色素沉澱。
  • 實證亮點:研究顯示,高劑量的口服維生素 C 搭配多酚類物質,持續八週可降低皮膚氧化傷害達 22%
  • 推薦劑量:建議每日攝取 500–1000 毫克,可分 2–3 次於飯後補充,以幫助吸收。
     

2.

  • 角色功能:鋅有多重功效,能抑制 5-α 還原酶的活性,進而減少皮脂分泌;它也能干擾痤瘡桿菌的生長;此外,鋅還能調節的活性,有效降低發炎反應。
  • 實證亮點:每日補充 30–45 毫克的元素鋅,連續使用 12 週,能使痤瘡病灶減少 20–35%
  • 推薦劑量:每日建議攝取 15–30 毫克;請注意避免每日攝取超過 40 毫克,以免引起缺銅的問題。
     

3. 膠原蛋白

  • 角色功能:膠原蛋白能提供皮膚所需的多種膠原胜肽原料,就像是為凹疤「填補磚塊」,幫助受損的真皮層重建,改善皮膚的平滑度。
  • 實證亮點23 項隨機對照試驗(RCT)的統合分析顯示,每日補充 2.5–10 克膠原蛋白,持續八週後,皮膚彈性顯著提升,皺紋也有所減少。
  • 推薦劑量:建議每日攝取 2.5–10 克,可在飯後或睡前補充,搭配維生素 C 一起食用,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吸收與合成。
     

4. 賽洛美(Ceramide

  • 角色功能:賽洛美是角質層脂質的關鍵成分,就像皮膚的「水泥」,能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,有效降低經皮水分流失(TEWL),讓皮膚保持水潤。
  • 實證亮點:每日補充 40 毫克的乳源賽洛美,持續 12 週,可顯著提高皮膚含水量,並減少細紋。
  • 推薦劑量:建議每日補充 40 毫克乳源賽洛美是一個參考劑量。
     

5.

  • 角色功能:硒是穀胱甘肽過氧化酶(GPx)的核心成分,能提升體內穀胱甘肽的水平,減少活性氧自由基(ROS)的傷害,同時具有保護肝臟和淡化色斑的功效。
  • 推薦劑量:建議每日攝取 100–200 微克;請特別注意,過量攝取(超過 400 微克)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失衡。
     

雙管齊下|攝取足夠營養素+專業醫師治療,才是長期痘痘肌的解法
營養師提醒正在為肌膚坑坑巴巴苦惱的您,雖然營養素對於改善問題肌膚有很大的幫助,但這畢竟是從「內在調理」的角度出發。如果您有嚴重的皮膚狀況或疾病,例如:嚴重的囊腫型痤瘡、慢性濕疹、或是其他皮膚科疾病,仍然需要積極配合醫師的診斷與治療

專業的醫療介入,例如:外用藥膏、口服藥物,甚至醫學美容療程,能直接針對問題根源進行處理。而營養素的補充,則是扮演著輔助治療、加速修復、預防復發的角色。透過醫師的專業治療加上營養師的飲食與營養補充建議,兩者雙管齊下,才能讓您更有效地改善皮膚問題,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。

如果您對自己的皮膚狀況有任何疑慮,或是想了解更個人化的營養建議,歡迎進一步諮詢醫師或營養師!

專欄撰稿|沈宛徵 營養師